天气渐冷,糖尿病人注意:一天宁可躺着玩手机,也别轻易干这7事
冬季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挑战绝不是偶然的,它们与环境温度变化紧密相关,直接影响血糖控制、血管健康和免疫力。
冬季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挑战绝不是偶然的,它们与环境温度变化紧密相关,直接影响血糖控制、血管健康和免疫力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请知悉。
而人们常说“糖尿病人有三坎,熬过就长寿”,这并不是民间传说式的说法,而是长期临床观察和数据总结的现实。那“三坎”究竟在哪?为什么尤其是64岁以后更需要警惕?这一问题的答案,藏在血管、神经、代谢的细微变化中。
糖尿病不是“吃多了糖”这么简单的事。很多人觉得吃点药、控制下饮食就能安稳度日,但现实往往没那么轻松。糖尿病不是静静地待着不动的病,它像一根绷紧的弦,随时可能崩断。尤其是当身体发出一些“警报”,如果不及时处理,轻则并发症加速,重则可能危及生命。
说起糖尿病,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“终身病”“并发症”“打胰岛素”“吃药不能停”这些字眼。确实,糖尿病不分年龄,不挑性别,缠上人就像根甩不掉的尾巴,尤其是并发症那一块,眼睛、肾、心血管、神经……一个接一个,防不胜防。
我记得确诊那天,医院走廊里人很多,医生说我血糖空腹都飙到12了,我一时懵了。回家的路上,脑子里一直在转:“怎么会是我?我又不胖,平时也没怎么吃糖。”事实是,糖尿病从来不只是吃糖惹的祸。真正让人掉坑的是长年累月的“没当回事”。
饭后一小时,血糖曲线上升到了第一个高峰。门诊里,一位59岁的老爷子,刚确诊2型糖尿病不到半年,来找我复查。他的血糖控制得不理想,空腹7.8,餐后两小时飙到12.6。
那天他说:“我早就习惯了血糖高,可最近这手老没劲,是不是年纪大了?”我听完只是轻轻点头,又缓缓摇头。很多糖友活过53岁后,身体不再只是“血糖高”这么简单,而是开始一段更深层的消耗战。
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,它不仅局限于血糖升高,还可能影响到血管、神经、肾脏、眼睛等多个系统。对于那些长期与糖尿病“共存”的人群,一旦跨过63岁,以下几类症状和相关问题尤为常见。
血糖高、口干舌燥、尿频、身体乏力……这些症状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?在门诊接诊的时候,说实话,每10个中老年人中,至少有3个是因为糖尿病或血糖异常来的。
糖尿病患者的身体,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,而运动,就是校准这台仪器最柔和又最有效的方式。你或许知道运动对血糖有好处,但你未必清楚,运动的“时间点”,比运动的“强度”更能左右糖尿病人的命运。
刚开始时,他对这个消息感到无比焦虑和不安,觉得自己的人生质量从此会大打折扣。
在营养学上,芋头的身份挺尴尬,既不像红薯甜,也不像土豆腻,它含有的膳食纤维比白米白面高出接近四倍。这玩意儿最直接的好处,是能拖慢糖的吸收速度,让血糖升得稳一点。
一到换季,尤其是秋风一起,气温一降,不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就跟着“作妖”。门诊里这样的病人明显多了起来,不光是吃药的控制不住了,连本来稳稳的饮食习惯也开始松动了。很多人觉得冷了就该多吃点、多躺着,甚至干脆不出门不动弹,结果就是血糖飙升,合并症找上门。
很多糖尿病人,最怕的并不是血糖高,而是——有一天,脚上破了个小口,怎么也不好,最后不得不截肢。
尤其对糖尿病患者来说,“低升糖”三个字看似为牛奶贴上了“放心喝”的标签。再加上医生常年强调“食物升糖指数(GI)低,对控糖更友好”,不少糖友把牛奶当作每日标配,甚至有人一天喝两三杯,还很自信地说:“我连早餐也不吃,就一杯牛奶!”
“医生,我就抽这一根,能有多大事?”门诊室里,一位5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半开玩笑地说着,眼里闪着侥幸。医生沉默了几秒,缓缓地说:“这一根,可能是你脚趾坏疽的开始。”
“我每天都注意主食和水果,可血糖还是时高时低,这到底是为什么?”
绿豆饭,最近又火了。有位七十多岁的老陈,在社区活动中心聊起这事时说:“绿豆清火啊,我都天天吃,血糖还降了点!”
“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,却像温水煮青蛙,煮着煮着,就把人煮进了医院。”这是内科主任李医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糖尿病,就像一把藏在糖罐子里的慢性匕首,明明甜蜜,实则伤人。90%的糖尿病人走过的弯路,不是因为病难治,而是因为误以为自己“没病”。